改善成長痛 注意姿勢和飲食(99年3月14日 國語日報 家庭版)

文/黃如玉

  許多小朋友會跟爸爸媽媽說「腿好痛」,尤其是在剛上床的三十分鐘到一小時之間。痛的感覺很難形容,通常是單邊、很深的位置,而且多半發生在大腿、膝蓋或小腿。疼痛的情況不一定每天都有,但是多在白天有劇烈活動之後,感覺會特別深刻。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像是發燒、發炎、創傷等,就稱這樣的疼痛為「成長痛」。

  成長痛的發生率從百分之二點六到百分之四十九點四不等,依照各國和診斷標準有所不同。可以確定的是,三歲到十二歲的小朋友,有一定比例會跟家長反應有疼痛的情況,家長通常也很頭痛,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小朋友。

  有關成長痛的相關研究已經超過一百八十年,可是醫學至今尚未找出明確的答案,來解釋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有成長痛的感覺,有些小朋友不會。三○年代的美國人,一度相信成長痛和風溼熱有關,不過後來證明兩者間沒有關係。現代醫學則認為成長痛和「姿勢」、「步態」有一定程度的關聯,所以成長痛的問題,也是脊骨神經醫師常見的問題。

  當腳有內旋情況的時候,足弓會變得比較低,形成像扁平足的步態。研究發現,因扁平足而影響站姿和步態的孩子,跟家長反應有成長痛的比例比較高。

  另外,成長痛和孩子的小腿肌力也有關係。成長痛的感受,多半發生在下半身長骨的部位,如果孩子小腿的肌力不足,加上白天活動較多,就可能在晚上出現成長痛的感受。其他的可能因素還包括:負面情緒、偏差行為,以及對於疼痛的承受度較低等,都會讓孩子有成長痛的問題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。

  當孩子向家長反應「腳痛」的時候,家長最好先排除其他會產生疼痛的可能性,再判斷孩子的問題是否真的是成長痛。因為成長痛的感受非常主觀,形容起來也很模糊,家長一定要嚴肅的面對,不能直接否定孩子疼痛的問題。當可能的原因包括創傷、發炎、腫瘤等都排除以後,如果孩子還是覺得很痛,可以跟孩子一起用比較自然的方法來面對。

  首先要注意孩子的姿勢。如果孩子的姿勢不良,可以從運動、生活習慣和睡眠來改變;如果孩子有足弓比較扁的情況,可以在六歲以後用矯正型的鞋墊來調整。研究發現,經過十八個月的肌力訓練,孩子的成長痛可以改善很多,尤其腿部訓練幫助很大。

  飲食上,鐵質、鈣質、維他命B群要攝取足夠,對於改善成長痛也會有幫助。鐵質只從食物中攝取通常不大足夠,但是補充過多的鐵劑,又會對腸胃產生負擔。過去的觀念認為,動物內臟可以補充大量鐵質;不過現在環境的毒素和重金屬含量都太高,不建議吃動物內臟來補充,倒是可以多吃木耳、紫菜、芹菜、海帶等食物。

  鈣質的部分,豆類製品、核果類、魚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,少攝取咖啡因,對維持鈣質也有幫助。而維他命B群對於神經傳導有益,深色葉菜類、豆類製品、全麥五榖等食物都含有維他命B群,對安定神經、保護神經組織、提升精神和穩定情緒也有很好的效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香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